
爱守护——社区居家助老服务
- 机构名称:北京市仁爱慈善基金会
- 项目类型:为老服务
项目源于北京红莲、江西南昌等志愿者团队扎根社区服务十余年累积的丰富助老经验。为响应国家老龄化战略,惠及更多长者,项目拟倡导社区党员、活力老人及居民参与,结合社会组织和志愿者力量,采用“3+N”模式,其中“3”代表物质帮扶、心理关怀和社会融入三大服务内涵,“N”代表节假日入户走访、社区团体活动、爱心奉粥、银龄故事书、三助敬老食堂等延伸服务。服务对象主要是独居、困境老人等。
计划第一年在京津冀地区发展10个社区,服务200位老人,开展活动200余场,动员志愿者超2000人次,有效缓解老人孤独感,提升其心理健康与社会参与度。通过多方协作凝聚社会力量,助力区域协同发展,促进社区和谐,彰显公益价值。
项目实施周期
计划实施周期:
已实施周期:
项目受益人数
目前已覆盖受益人数:
本次公益创投计划再次覆盖项目受益人数:
项目受益对象
项目资金规模(年度)
已开展的项目规模(万元):上一年度项目资金规模:76400元 本年度计划规模:346680元
本次公益创投计划开展项目规模(万元):
项目主要实施地域
计划重点实施地域:京津冀。 第一批试点:北京市海淀区马连洼街道办事处、北京市广安门外街道红莲中里社区、北京市朝阳区将台地区办事处、北京市门头沟雁翅镇、天津市西青区杨柳青镇三经路社区、河北省石家庄市长兴街道西兴社区、河北省保定市安国市富康社区、河北省保定市安国市郑章镇南王买村、河北省廊坊市广阳区吉兴社区、河北省怀来县路西街道文昌社区。
项目合作单位
北京市海淀区马连洼街道办事处、北京市广安门外街道红莲中里社区居民委员会、北京市朝阳区将台地区办事处、北京市门头沟雁翅镇人民政府、天津市西青区杨柳青镇三经路社区居民委员会、河北省保定市安国市社会救助基金会、河北省石家庄市长兴街道西兴社区居民委员会、河北省廊坊市广阳区吉兴社区居民委员会、河北省怀来县路西街道文昌社区居民委员会
项目需求
已开展受益人数:2025年12月至春节前后,开年行善入户关怀、调研300位独居、特困老人
本年度计划受益人数:项目落地,长期深入支持200位独居、特困老人
项目目标
总目标:
以“3+N”公益服务模式为核心,整合资源,构建可持续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满足老年人多样化需求,提升其生活质量和幸福感,促进社区和谐与社会协同发展。
分目标:
目标1:通过精准物资帮扶,满足老人生活需求,与老人建立良好关系。
目标2:通过心理关怀服务,缓解老人孤独感和不良情绪,提升心理健康水平,增强其幸福感和心理韧性。
目标3:通过丰富的社交活动,增强老人社会参与和归属感,促进其社会融入。
预期效果:
1、通过入户走访和物资发放,与200位老人建立联系,提升特困老人生活质量。
2、通过组织200位老人参与团队活动,显著增强其社会参与感和归属感,促进其社会融入。
3、通过对有心理师资质、社工资质、老年医学资质的专业志愿者进行合理配置,加强普通志愿者专业知识和志愿服务理念培训,为项目提供充足的人力支持。
4、通过奉送爱心粥或送餐,为老人提供长期稳定的入户陪伴、关怀,或者链接社区资源,及时解决生活中的实际困难,缓解独居老人的孤独无助感,让老人感受到内心有依靠,有盼头。
5、每季度安排专业的心理、医疗服务志愿者,为200位老人提供至少2次上门关怀,显著增强其心理健康水平和重大疾病防患、预警能力。
6、通过多元化筹款渠道筹集资金。
项目成效
无
项目管理
我国人口老龄化形势严峻,截至2024年底,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3.1亿,占总人口的22%,其中独居老人比例高达14.2%。这些独居老人面临生活自理困难、健康风险高发、心理孤独、居家安全隐患及经济保障不足等诸多问题。为应对这一挑战,国家出台多项政策,旨在提升老年人生活质量。响应国家号召,北京市仁爱慈善基金会发起“爱守护——社区居家助老服务”,通过物质帮扶、心理关怀和社会融入,探索可持续的养老服务体系创新模式,为老年人提供精准化、可复制的公益服务。
为深入了解独居老人的实际需求,北京市仁爱慈善基金会于2024年10月至2025年2月对京津冀及其周边地区的独居老年人进行深入调研。通过数据采集与分析发现,有不少独居老人面临生活自理困难,感到孤独,且经济来源有限。在社区层面,许多社区缺乏专业的助老团队,资金不足,但多数社区愿意与公益组织合作,只是缺乏有效的合作机制。调研结果凸显独居老人在物质、心理、社交和健康方面的强烈需求,亟需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支持。因此,基金会决定在京津冀地区,以切实解决独居老人的实际问题,提升他们的生活质量,构建更加完善的养老服务体系。
项目实施计划
一、项目实施计划及进度安排
1、筹备阶段(2025年1-5月)
(1)团队组建:组建项目研发和运营团队。
(2)对接社区:通过在全国16个地域开展开年行善活动,与街道社区/村镇建立合作关系。
(3)需求评估:通过社区网格员筛查,精准识别服务对象和独居老人需求,社区提交服务老人名册。
(4)项目成型:根据调研结果及前期实践经验,制定项目计划书和项目申请审批流程,组建执行管理团队,完善OA审批流程,开展规范化培训,提升服务能力。
(5)资源调配:整合社区、企业、社会组织等多方资源,为项目提供资金和物资保障。
(6)社区参与:社区通过公告、微信群等渠道广泛宣传,动员多元力量积极参与。
2、实施阶段(2025年6--2026年4月)
(1)2025年6-7月,结合七一建党节设计和实施党建主题社区团体活动,邀请社区老党员和已确立的关怀对象即独居、特困老人一起,给党庆生,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启发老人们对党和国家的感恩心和责任心。
(2)2025年9-10月,拟开展中秋入户走访发送节日关怀物资,及举办以“国庆、重阳”为主题的社区团体活动;
(3)2025年12月-2026年1月,拟开展春节入户走访,发送关怀物资,为独居老人举办团拜会及年夜饭活动。
依据“3+N”模式,精准实施物质帮扶、心理关怀和社会融入服务。以小组结对方式长期入户关怀、陪伴,心理疏导、安宁关怀、银铃故事书在此基础上逐步推进。奉送爱心粥、三助关爱食堂及送餐服务视社区合作深度及周边志愿者体量逐步落地。
3、验收阶段(2026年5月)
(1)项目评估与经验总结:各执行团队核心骨干与项目运营管理团队集中培训、研讨,对项目试行一年的情况进行全面评估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经验,制定后续项目推广计划。
(2)成果展示与社会倡导:向社区居民、合作伙伴、社会公众展示项目成果,倡导社会各界关注独居老人群体。
二、项目管理
1、项目筹划与统筹
基金会主导项目整体规划,设立研发组、执行组、数字组,确保目标明确、分工清晰。
2、项目监测与评估
建立监测指标体系,数字组实时跟踪项目运行,精准收集并分析数据,为服务调整提供依据。
3、沟通与协调
建立定期会议制度,及时解决问题,确保信息共享。与社区、政府部门、社会组织和企业建立紧密合作关系,通过联合宣传、资源共享、活动联办等形式,凝聚多方力量,推动项目顺利实施。
4、总结与分享
定期总结,形成案例库和操作手册。通过内部培训、行业研讨会、媒体发布等形式,分享项目成果和经验,提升团队能力,推动行业发展。
项目执行团队介绍
黄茂慧,理事长,负责将党建工作与公益事业深度融合
张红英,秘书长,负责项目整体运营,确保项目顺利进行
胡良君,副秘书长,负责项目的整体策划,设定明确的目标
周东彩,理事,负责志愿者管理及培训
白雪,项目服务部部长,项目实施与管理,组织各类募捐活动
罗丽华,财务部部长,负责项目财务管理
杨力铭,物资部部长,负责项目物资管理
史宁,文宣部部长,负责多媒体宣传
周军,信息管理部部长,负责项目数字化管理
李琛,项目专员,负责外联工作,项目档案管理
项目年度预算
见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