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蓝计划”——朝阳区涉案未成年人家庭成长服务项目
- 机构名称:北京市朝阳区青少年社会工作协会
- 项目类型:社会救助
朝阳区年均涉案未成年人超300名,其中72%家庭存在教养方式偏差,65%父母缺乏青少年心理认知,家庭功能失调成为导致未成年人再次涉案的核心诱因。“青蓝计划”通过司法社会工作介入涉案未成年人的家庭系统,修复家庭关系、构建支持网络,打破"涉案-家庭失能-再犯"恶性循环,落实《家庭教育促进法》对司法保护环节的要求。项目结合司法社会工作实践,针对涉案青少年家庭存在的沟通障碍、教养方式偏差、社会支持薄弱等问题,提供家庭教育课堂、家庭治疗个案、家长互助社群、家庭-学校-司法联动等服务,依托9年朝阳分局“未成年人司法社工站”服务经验,整合心理咨询师、法律专家等资源,构建“家庭成长-社会融入”全链条支持体系。
项目实施周期
计划实施周期:
已实施周期:
项目受益人数
目前已覆盖受益人数:
本次公益创投计划再次覆盖项目受益人数:
项目受益对象
项目资金规模(年度)
已开展的项目规模(万元):10万
本次公益创投计划开展项目规模(万元):
项目主要实施地域
北京市朝阳区
项目合作单位
共青团北京市朝阳区委员会、北京市公安局朝阳分局、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检察院、朝阳区青年律师协会
项目需求
预计通过个案、小组等方式线下服务涉案未成年人家庭600余人次(含影响),线上开展法治或家庭教育直播活动,预计覆盖500余人次;合计受益对象不少于1100人次。
项目目标
一、项目目标
总目标:构建司法场景下的涉案未成年人家庭支持体系,通过家庭功能重建降低再犯风险,形成“司法触发-专业干预-社群延续”的朝阳模式。
分目标:
1.修复家庭联结
理论依据:依恋理论强调安全依恋是青少年社会化的基础
干预目标:建立亲子对话机制、提升家庭亲密关系
专业方法:运用家庭雕塑技术重构互动模式
2.重建家庭功能
理论依据:家庭系统理论视越轨行为为系统失衡信号
干预目标:高危家庭功能恢复、重构家庭规则协商机制
专业方法:结构式家庭治疗+角色扮演训练
3.构建抗逆力支持网
理论依据:社会支持网络理论强调外部资源内化
干预目标:形成家长互助社群、培育家长辅导员提供同伴支持
专业方法:社群赋权+资产为本社区发展
二、预期效果
1.司法-家庭共治:将司法压力转化为家庭改变契机,促进改善青少年家庭亲子关系现状。
2.临床-教育融合:家庭教育指导纳入临床干预流程,缓解父母对子女教育的焦虑
3.个体-系统联动:通过家长改变触发青少年行为改善,青少年再犯率降低
项目指标:计划开展个案咨询90人次、小组活动6场、直播活动1场;项目开展过程中总结撰写工作案例1篇。
项目成效
1.2024.10.01--2025.09.30,北京市公安局朝阳分局,朝阳区未成年人刑事案件、行政案件社工服务项目,781415元;
2.2024.07.01--2025.07.01,中共墨玉县委员会组织部,2024年墨玉县基层党组织联建共建项目(支部共建主题交流活动),289255.3元;
3.2024.02.02--2024.12.31,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北京市委员会,2024年社区青年汇社会工作服务项目,4140000元;
4.2024.01.20--2024.12.31,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北京市朝阳区委员会,2024年社区青年汇区级活动及社会服务项目,1958000元;
5.2025.01.14--2025.11.30,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北京市朝阳区委员会,2025年度朝阳共青团品牌活动项目服务,910000元;
6.2025.02.12--2025.12.31,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北京市朝阳区委员会,2025年度社区青年汇社会工作服务,3803585.82元。
项目管理
1.项目前期调研情况
项目团队每年通过问卷法与访谈法对朝阳区涉案未成年人特点、未成年人犯罪原因等内容开展研究工作,采用定量与定性结合的研究方法,并进行SPSS交互分析,形成年度工作“蓝皮书”。2024年,420名服务对象的研究结果显示青少年涉案类型偏向经济型和冲动型,青少年多因家庭教育方式偏差或缺失、学校学习的失败经历、居住与经济来源的不稳定等因素,加大了涉案的风险。本项目从研究结果出发,开展适合朝阳区涉案未成年人特点的青少年家庭社会工作。
2.项目需求与必要性分析
区域背景:朝阳区的人口总量多、增长快、结构复杂。朝阳区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年末全区常住人口343.9万人,其中常住外来人口123.8万人。根据北京市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显示0-14岁人口占比全市常住人口的11.9%。可见朝阳区青少年整体数量庞大,京籍与非京籍青少年数量比重相当。
司法社工实践发现需求:统计自2014年起,朝阳区侦查和检察阶段平均每年约有300名未成年人因主客观因素而涉行政、刑事案件,例如盗窃、斗殴等,根据对2024年涉案未成年人样本分析得出65%父母未接受过家庭教育指导,83%表示"不知如何应对孩子涉案"。本项目主要从服务对象中发现个案、兼顾主动求助家庭开展服务。
项目实施计划
一、项目进度及执行思路和方法(2025年9月-2026年8月)
1.家庭教育指导个案(2025年9月-2026年6月)
执行思路:根据家庭风险等级制定差异化干预方案;从接案到结案形成标准化流程,确保服务连贯性。
执行方法:使用《家庭功能评估表》进行基线测评,划分风险等级;签订服务协议后进行干预,并关注介入效果。
2.家庭小组工作坊(2025年12月-2026年3月)
执行思路:根据前期个案中发现的共性问题设计主题;通过小组互动促进家长经验共享,降低孤立感。
执行方法:6次主题递进,例如破冰与需求梳理、情绪管理、家庭规则协商、亲子沟通演练、社会资源链接、成果展示;成效评估等。
3.家庭教育大师课(2025年12月-2026年5月)
执行思路:邀请司法、心理、教育领域专家,提升家长对法律和教养的认知;针对个案中的疑难问题,提供专家级指导。
执行方法:司法、心理专题等,例如“创伤知情教养”;转介机制:筛查需深度干预的家庭,直接对接心理咨询师或引导就诊。
4.线上直播活动(2026年7-8月)
执行思路:通过新媒体覆盖无法参与线下的家庭;用真实司法案例提升家长对未成年人违法后果的认知。
执行方法:家庭教育十大误区、从涉案案例看家庭责任、专家连线答疑;穿插短视频案例等;注意收集活动反馈。
5.研究报告与案例集(总结阶段,2026年8月)
执行思路:提炼可复制的服务模式,为政策倡导提供依据;通过案例故事增强项目说服力。
执行方法:选取典型家庭,匿名化处理后分析干预路径; 结项报告包括项目背景、方法论、数据分析、模式总结、政策建议等。
6.家长互助社群(全周期)
执行思路:弥补短期服务的不足,形成可持续互助网络;通过社群快速响应家庭突发需求,发挥平台资源链接作用。
执行方法:例如每周推送1条教养技巧;每月5日晚专家在线答疑。
7.家庭-学校-司法联动(全周期)
工作思路:打破信息孤岛,建立多方协同的未成年人保护网络;通过联席会议解决跨系统难题(如辍学青少年复学)。
执行方法:根据案主需求开展。
二、项目管理及执行保障措施
1.人员分工
高危个案:由中级社工+心理咨询师负责。
小组/社群:初级社工+家长辅导员执行。
2.进度管控
每周召开团队例会,用甘特图追踪服务进度。
三、风险评估
1.个案风险:组建机构外部的专家团队,在小组、个案开展过程中全程监督指导,对情况特殊的案主转介专业心理咨询机构或指导就医。
2.品牌塑造:通过新媒体平台对活动进行宣传,提升项目知晓度。视觉设计上,将可设计制作的活动物资统一风格,对参与者进行活动过程中的宣传。
项目执行团队介绍
负责人:马恒(协会秘书长),统筹把关整体工作
团队主要成员:
曹雅芳(协会副秘书长,中级社工师、二级心理咨询师),负责项目设计、专业研究与管理协调工作;
贾晓静(中级社工师),专业督导、项目整体课程内容审核;
王晓华(初级社工,研究生),主责项目中小组活动设计与执行;
崔 爽(初级社工),主责宣传与行政相关工作;活动培训与场地保障等;
李海艳(心理咨询师三级,中级社工师),负责项目中评估与转介相关工作;
张婧悦(办公室专员),资料归档及财务相关工作。
项目年度预算
总预算:10万员
明细见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