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耆爱・‘医社联动 + 资源整合’认知障碍家庭照护支持计划”

  • 机构名称:北京市西城睦友社会工作事务所
  • 项目类型:为老服务

项目针对区域内20.3%的老年人口中认知障碍群体的照护困境,创新构建"1+1+N"社区服务体系:社区医院(第一个 “1”):负责认知障碍筛查诊断、出具初步照护建议、向社工团队转诊符合条件的家庭;社工团队(第二个 “1”):接收转诊后 48 小时内完成家庭需求评估,制定照护方案,每月联合社区医院开展 1 次服务复盘;N 方资源:北京大学第六医院等专科医院提供季度专家会诊(每月 4 次),慈善资源对接智能工具包采购与喘息服务(每季度 2 次)。同步编制标准化《工作手册》,配备工具包后,社工团队每两周追踪患者活动与用药情况,结合数据调整照护方案,形成 “工具包监测 — 数据反馈 — 方案优化” 的闭环,推动"15分钟照护圈"与海淀区养老家庭床位政策衔接。

项目实施周期

计划实施周期:

已实施周期:

项目受益人数

目前已覆盖受益人数:

本次公益创投计划再次覆盖项目受益人数:

项目受益对象

项目资金规模(年度)

已开展的项目规模(万元):2024年度公益支出金额为93.522476万元

本次公益创投计划开展项目规模(万元):

项目主要实施地域

已实施地域:海淀区-东升镇、海淀镇、学院路街道、上地街道、甘家口街道;西城区-德胜街道、新街口街道 本年度计划实施地域:西城区-德胜街道;海淀区-东升镇、海淀镇

项目合作单位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首都医科大学复兴医院神经内科、海淀区心理康复医院

项目需求

已知受益人数:预估1.2万人次,覆盖7个街道。

本年度计划受益人数:1000人次

项目目标

总目标:总目标:构建 “医社联动、分层干预、资源闭环” 的认知障碍家庭照护支持体系,年度直接服务 25 户家庭(其中轻度患者家庭 15 户、中度 10 户),间接覆盖社区照护者、志愿者等 500 人次,总受益规模达 800 人次。

分目标:

服务体系:形成《认知障碍家庭照护转诊流程手册》《分层服务标准》,社区医院与社工团队转诊成功率≥90%;

患者层面:轻度患者认知功能稳定率≥85%,中度患者认知功能衰退速度减缓≥30%;

照护者层面:新手照护者技能掌握率≥90%,长期照护者心理压力量表得分降低≥20 分(采用标准化量表测量)。

预期效果:预计累计直接服务25 户家庭,每户每月接受个案 + 小组服务共 6 人次,6 个月合计 900 人次,扣除中途退出预估,实际按 800 人次计、 社区照护者培训 200 人次。通过个案管理、支持性小组以及多方资源链接服务,有效提升了认知症患者认知功能稳定性与家庭照护效能;配备的定位手环、智能药盒等照护工具包,结合喘息服务,直接缓解了照护者的心理压力与照护负担,让家庭照护更具专业性和可持续性

项目成效

1、西城椿树街道2024年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平台运营项目:项目委托金额为194626元,通过专业社会工作服务提升街道基层治理能力,重点包括社区服务、资源整合及居民需求响应等。该项目与椿树街道其他公共服务设施形成联动,共同构建覆盖法律咨询、心理疏导、文化活动的综合服务体系。

2、2024年德胜社工中心项目:项目委托金额为249360元,为辖区居民提供专业化社会工作服务,涵盖社区治理、资源整合及需求响应等领域。该项目与德胜街道其他公共服务设施形成联动,强化基层社会治理效能,同时响应西城区关于中小企业采购的政策要求。

3、展览路街道社区公益金项目评估分析项目:项目委托金额为33550元,聚焦公益金使用效能与社区治理成效,通过第三方专业机构对项目执行情况开展中期及末期评估,涵盖资金使用规范性、服务目标达成度、居民满意度等核心指标,采用“以评促改、评建结合”机制优化项目运作。

4、西城优才计划:项目委托金额为240000元,通过专业化培训、岗位实训和督导支持,提升社工队伍在基层治理中的专业能力与服务效能。该项目重点选拔社区党组织副书记、居委会副主任等骨干人员组建优才团队,围绕社区矛盾调解、新就业群体融入、为老服务等治理难题开展针对性服务创新。

项目管理

截至2023年底,北京市60岁及以上常住老年人口达494.8万人,占常住总人口的22.6%,值得注意的是,全市330多个街道中已有200个进入深度老龄化(老年人口占比超20%)。2024年老年人口持续增长至514万人,占比升至23.5%,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本年度聚焦德胜街道、东升镇、海淀镇,因上述区域:① 认知障碍家庭密度较高(前期调研显示每社区≥15 户);② 社区医院记忆门诊覆盖率 100%,具备医社联动基础;③ 前期试点中居民参与度≥80%,服务承接能力较强”。

本项目针对认知症患者及照护者家属,通过个案管理与小组工作相结合的介入模式,构建由1个社区医院提供专业推荐、1支社工团队提供专业服务,N个社区、专科医院、慈善资源公益力量整合的系统性照护网络,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1+1+N”认知障碍家庭照护支持机制。制定三级筛选标准:一级优先级(10 户):中度认知障碍患者 + 独居 / 失独照护者家庭;二级优先级(10 户):轻度认知障碍患者 + 高龄照护者(≥70 岁)家庭;三级优先级(5 户):认知障碍高危人群(如轻度认知功能障碍)+ 有照护意愿的家庭,确保资源向最需帮助的群体倾斜。

项目实施计划

筹备阶段:(2025年6月—7月)

直接对接 5 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深入开展认知障碍家庭照护需求调研,全面掌握服务对象实际诉求;严格筛查出 25 户认知障碍高风险家庭,为后续提供个案管理服务奠定基础;制定针对性的一对一照护服务方案,同时规划并设计5场支持性小组服务计划,确保服务开展有章可循。

执行阶段:(2025年7月—11月)

扎实推进服务落地,为25户目标家庭提供专业化的个案管理服务,每个个案服务5次;开展支持系列小组活动5场,累计40节,服务600余人次参与,有效提升了认知症患者认知功能,提高家庭照护者的照护能力、缓解照护者家属的焦虑情绪并提供心理支持帮助其释放压力;为25户家庭配备照护工具包,其中包含定位手环、智能药盒等实用设备,提升家庭照护效能;积极链接喘息服务资源,累计为多个家庭提供50人次喘息服务、资源链接,缓解照护者的压力。

总结阶段:(2025年12月)

系统总结本次服务全过程的经验与成果,编撰形成《海淀区认知障碍家庭照护服务工作手册》,为同类服务提供可借鉴的操作规范;大力推广“1+1+N”认知障碍家庭照护支持机制,推动认知障碍家庭照护服务的规范化、规模化发展。

项目执行团队介绍

曾善红 项目实施与过程管理 从事社工服务十年,聚焦青少年服务、社救慈善项目,跨广深、北京多地实务。2022至今北京睦友,社救项目帮扶成功率高,慈善站“爱益东升”连获市区优秀,登中国社会报。

沈婷 项目实施与过程管理 从事社会工作服务5年,从事项目管理3年多,参与社会救助领域、社区活动、与老年认知障碍相关的服务。

王夏冬 项目执行及活动开展 从事社工服务1年,参与社会救助领域、慈善领域与老年认知领域等相关服务活动,积累了一定的认知干预与社区活动经验。

李璐龄 项目督导及资源协调 高级社会工作师,长期从事机构管理、服务管理及实务督导等工作。

顾颖 项目统筹管理与监测评估 高级社会工作师,长期从事服务管理、社区治理、认知障碍服务、项目服务评估等工作。

项目年度预算

预算10万。详见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