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人都是“智多星”——AI赋能社区认知症友好使者推广计划
- 机构名称:北京乐仁社会工作事务所
- 项目类型:为老服务
人人都是“智多星”计划旨在通过AI技术赋能社区居民、志愿者及基层工作者,培养一批掌握认知症早期识别与干预技能的“友好使者”,构建“筛查-预防-支持”一体化社区认知症防护网络。项目拟以朝阳区白家庄社区、海淀区航天社区、平谷区金谷园社区为试点,通过“家属喘息服务”和情绪管理课程结合智能筛查工具、南方医科大学等专业机构研发的SMART互动式早筛系统等及数字化培训平台,开发《认知症友好社区指南》和线上自测工具,形成可复制的“社区筛查-医院转诊-家庭互助”闭环提升社区认知症科普覆盖率、高风险人群干预率及家庭照护能力,推动“认知友好社区”落地。
项目实施周期
计划实施周期:
已实施周期:
项目受益人数
目前已覆盖受益人数:
本次公益创投计划再次覆盖项目受益人数:
项目受益对象
项目资金规模(年度)
已开展的项目规模(万元):10万元
本次公益创投计划开展项目规模(万元):
项目主要实施地域
根据调研结果,优先选择老龄化程度高、认知症防治需求突出的社区,确保精准覆盖目标人群并形成可复制的服务模式。 1.实施社区3个 朝阳区白家庄社区,服务基础为社区卫生站定期健康讲座;社区曾经依托基金会开设健脑课程;附近老年活动中心基础健身设施。无专项认知筛查;缺乏智能设备支持。 海淀区航天社区,服务基础为“海·青行动”计划高校志愿者结对陪伴,街道社区服务中心有与阜外医院合作的智慧养老平台提供在线问诊。干预手段单一;未建立风险档案。 平谷区金谷园社区,服务基础为有一支“医心关护”志愿服务队,社区工作者对接资源开展传统手工活动(编织、书法)为老人锻炼脑力;社区卫生中心基础体检服务便利。专业照护资源匮乏;转诊通道未打通。 2. 地域选择依据 需求集中度:所选社区60岁以上人口占比均超20%,认知症高风险人群比例高(依据北京市卫健委2023年数据); 资源可及性:试点社区均具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养老驿站等基础服务设施,便于整合资源; 示范效应:朝阳区、海淀区为北京市“居家养老试点示范区”,经验易复制推广。
项目合作单位
北京社会工作者协会医务社会工作专业委员会 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
项目需求
1.认知症高风险筛查1000人(覆盖3个试点社区);
2.直接干预30人(确诊或高风险人群),提供认知训练、用药安全指导等服务。
3.认知症家庭照护者(子女、配偶等主要照护人)支持300个家庭,通过“家属互助小组”和喘息服务,缓解照护压力。
4.认知症友好使者(社区志愿者、社工等)培训200人,掌握认知症基础知识和沟通技巧,形成社区支持网络。
项目目标
总目标:
通过AI技术赋能社区居民、志愿者及基层工作者,培养一批掌握认知症早期识别与干预技能的“友好使者”,构建“筛查-预防-支持”一体化社区认知症防护网络。打造北京市认知症友好社区示范样板,提升公众认知水平,完善家庭支持网络,建立可持续的社区认知症防治机制。
分目标及预期效果:
完成社区认知症筛查1000人次及30人次直接干预,培训200名"认知症友好使者,90%受训志愿者掌握3项以上专业照护技能,开发《认知症友好社区服务标准1.0》手册
项目成效
1.2024年第九届“北京社工宣传周”启动仪式活动
2.社会工作“公益集市”活动展位宣传专业知识
3.参与“线上+线下”系列宣传活动,内容包括主题宣传活动启动仪式、坚持党建引领助推矛盾调解社会工作、“新时代背景下的困境家庭帮扶伦理研讨”主题沙龙、第四届乡村振兴大学生论坛、融合社会力量共筑美好社区公益讲堂、“社工之声”故事征集等。
4.第五批北京市优秀社区专业社工人才培养(“优才计划”)海淀区东升镇督导——“五色花开,与你同行,助力东升青少年成长,共建美好家园项目”督导工作。聚焦社区居民及青少年需求,带动家庭,联动辖区各类资源共同参与,探索“家校社企联动”机制。
5.2024年市级邻里节现场设置展位,围绕“近邻·友邻·睦邻共建美好家园”活动主题开展“社工+垃圾分类知识有奖问答活动”。
项目管理
1.北京市老龄化社会健康需求突出
根据2023年统计公报,北京市已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60岁以上常住人口占比达21.3%,其中78.6%的老年人患有一种及以上慢性病(北京市卫健委数据)。当前社区健康服务存在三大短板:一是健康宣教以单向灌输为主,老年人参与度低;二是健康资源分散,缺乏系统整合;三是忽视老年人自主能力建设,导致健康行为难以持续。
2.社区照护存在痛点
前期调研显示认知症知晓率仅35%,且62%的居民认为认知症是“自然衰老”而非疾病;89%的家庭照护者希望获得情绪支持,但现有服务覆盖率不足20%;
现存痛点有三个方面,一是筛查效率低,传统量表耗时长(30分钟/人),老人抵触率高;二是照护资源不足:家庭照护者技能欠缺,心理压力大,社区专业支持薄弱;三是技术应用滞后:拟区域尚未有稳定的数字化工具,智能设备普及率低。
3. 政策与需求双重驱动
项目响应《北京市“十四五”老龄事业发展规划》“加强认知症社区防治”要求,填补“早期预防-家庭支持”服务空白,通过“志愿者培训+社区筛查+家属赋能”三级干预,构建可持续的认知症友好生态。
项目实施计划
项目进度安排
1. 筹备阶段-需求调研与资源整合
与试点社区居委会、卫生服务中心对接,完成300名目标老年人的基线健康评估(含AD8量表初筛)。
团队组建
通过北京社会工作者协会医务社会工作专业委员会招募10名在职医务社会工作者参与项目执行
在项目落地社区招募志愿者,组建50名社区低龄老人志愿者骨干。
2. 实施阶段(2025年4月-9月)
核心干预(4-6月)
认知症筛查:在3个试点社区开展集中筛查,完成1000名老年人评估,建立高风险人群档案。
志愿者培训:开展3期“认知症友好使者”认证培训(每期40人),考核通过率需达90%。
家属支持:每月组织2场“照护者喘息工作坊”,提供心理疏导和实操训练。
服务深化(7-9月)
社区赋能:指导志愿者团队独立运营“认知症互助圈”,每月至少开展1次主题活动。
工具落地:上线微信自测小程序,覆盖试点社区80%以上目标家庭。
3. 总结阶段(2025年10-12月)
效果评估:委托第三方机构进行终期评估,重点分析照护者心理状态改善率、社区筛查覆盖率。
模式推广:举办经验交流会,向周边社区输出标准化工具包。
项目执行团队介绍
该项目由北京乐仁社会工作事务所组织实施。
项目组成员:吴昊(组长 社会工作师)、侯静睿(副组长 助理社会工作师)、洪艺洳(成员 助理社会工作师)
协作单位:北京社会工作者协会医务社会工作专业委员会、北京社会工作者社区社会工作专业委员会
项目督导(拟聘请):
陈涛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
王晓慧副教授-中国劳动关系学院
席小华教授-首都师范大学
王献蜜副教授-中华女子学院
冯浩副教授-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孙江涛副教授-高级社会工作师-国家开放大学
项目年度预算
见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