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情暖相守”生活困难老养残家庭帮扶项目
- 机构名称:北京中青社会工作发展中心
- 项目类型:社会救助
本项目聚焦社区老养残困境家庭,系统识别与分析其多元需求,搭建老养残困境家庭需求“金字塔”。微观层面由专业社工通过个案管理为其提供政策解读、情绪支持、亲子关系调节等服务;中观层面链接专家、志愿者资源,通过技能培训、互助工作坊等形式提升其生活技能,形成互助网络;宏观层面挖掘在地资源,形成资源帮扶库,通过社会倡导活动提升社会对困境老养残家庭的关注度,丰富其获取资源的平台渠道。通过项目的实施,辖区困境老养残家庭服务触达度及满意度达到90%以上;梳理“专业社工+志愿服务”模式下老养残困境家庭服务机制与模式,推动项目可持续发展;扩大项目影响力,产出2个典型帮扶案例,不少于3篇在区级以上媒体的宣传报道。
项目实施周期
计划实施周期:
已实施周期:
项目受益人数
目前已覆盖受益人数:
本次公益创投计划再次覆盖项目受益人数:
项目受益对象
项目资金规模(年度)
已开展的项目规模(万元):本年度计划资金规模 10万元
本次公益创投计划开展项目规模(万元):
项目主要实施地域
本年度计划实施地域是西城区什刹海街道
项目合作单位
计划邀请合作单位: 什刹海街道民生保障办公室、什刹海街道团委、什刹海街道温馨家园、西城区图书馆什刹海分馆、什刹海体校、海畔父母食堂、兴华社区养老驿站、北京银行华安支行、北京市第156中学
项目需求
本年度计划受益人数300人
项目目标
总目标:通过系统识别与分析老养残家庭的多元需求,充分调动专业力量与社会资源,分层施策开展帮扶服务,提升老养残家庭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分目标:1、通过专业社工提供个案帮扶服务,增强照料者对帮扶政策的了解,缓解照料者的照护压力,推动被照料者习得简单的生活技能,促进亲子关系健康正向发展,辖区困境老养残家庭服务触达度及满意度达到90%以上;2、通过链接专业师资、志愿者资源,开展技能培训、互助工作坊,提升照料者的照护能力和技巧,搭建老养残家庭间的交流互动平台,促进其互助网络形成;3、通过搭建资源帮扶平台及开展社会倡导活动,提高社会对困境老养残家庭的关注度。为老养残家庭建立“一户一策”的服务档案和帮扶记录,建立需求清单和资源帮扶库,搭建辖区老养残家庭帮扶资源平台;4、通过梳理和总结“专业社工+志愿服务”模式下老养残困境家庭服务机制与模式,形成1份工作手册,推动项目可持续发展。
项目成效
2024年什刹海街道困难群众救助服务项目(2024年) 北京市西城区人民政府什刹海街道办事处 ¥366074.50 通过困难群众主动来访,对接社区、科室及相关职能部门等多途径落实主动发现,开展需求综合评估,以政策和服务为出发点,给予救助建议。根据困难群众的类别、困难程度及现实需求,对困难群众进行分类施策,动态管理困难群众,确保应救尽救。整合资源,在“海益汇”的基础上,以困难群众需求为导向,实施分类管理、精准施救。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及慈善资源有序参与社会救助,探索“政府救助+慈善帮扶”新模式,建立什刹海特色品牌服务,延伸困难群众覆盖面。
2024年度牛街街道困难群众救助服务项目(2024年) 北京市西城区人民政府牛街街道办事处 ¥489062.20 落实精准救助,深化特色项目。结合牛街街道的实际情况,回应服务对象多元需求,落实“弱有所扶”,协助推进地区精准救助工作发展。在保障基础服务顺利开展的基础上,以需求为导向,分类管理、精准施救,强化牛街特色服务项目。整合慈善资源,强化资源对接,加强与企业、社会组织、志愿者等社会力量的合作,拓宽慈善帮扶的渠道和方式,确保慈善帮扶工作更加精准和高效。
项目管理
项目必要性:《北京市西城区“十四五”时期残疾人事业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残疾人事业的主要任务之一是“强化残疾人精准帮扶,聚焦一户多残、老残一体等致贫致困残疾人家庭,继续实施定向精准帮扶,根据困难残疾人诉求有效实施差异化帮扶措施,巩固和提高精准帮扶成效。”社工在以民政服务站为平台的持续服务中关注到一个特殊的“老养残”困难群体,这些家庭群像一般由2-3人组成,父母双方或者一方独自照顾其生活不能自理的残疾子女。虽然有政策帮扶,但仍有大量的老养残家庭在情绪支持、照护问题、生活状态提升和资源对接等方面存在着需求。
项目前期调研情况:2024年,项目组针对北京市西城区什刹海街道的生活困难老养残家庭开展的走访调研发现,其主要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一是照料者已进入老龄甚至高龄,自身的身体机能退化、加之疾病,且缺乏专业的照护能力,照顾压力和心理负担重,对子女未来生活存在担忧;二是被照顾的残疾子女大多为中年人,身体机能和心理、精神智力健康状况等出现拐点,自我健康管理能力不足,居家安全、金融管理、户外出行等生活能力欠缺;三是亲子沟通不畅,老养残家庭本身已存在自卑的心态,与外界的交往互动较少,社会支持网络较为薄弱。
项目实施计划
项目实施计划及进度安排:
第一阶段:挖掘服务对象(2025年10月-11月)
完成低保老养残家庭信息采集工作,依托社区民政专干力量,通过社区数据筛查、入户走访等渠道,开展全面信息摸排。依据家庭结构情况、需求复杂程度、帮扶难度、服务对象参与意愿等评估指标,将困境老养残家庭进行分类管理,匹配相应服务策略。
第二阶段:对老养残家庭开展分层施策帮扶服务(2025年12月-2026年8月)
依据对服务需求的分析,针对需求复杂、帮扶难度较高的老养残家庭开展专业社工个案帮扶服务;针对存在居家安全、金融常识、出行等方面能力不足的家庭开展技能提升培训,对渴望交流互动、参与社交活动的家庭开展互助工作坊;针对缺乏资源平台渠道的家庭,开展社会倡导活动,链接更广泛的社会慈善资源。
1、暖语入心·个案帮扶。专业社工以个案管理的形式为6户老养残家庭开展每户不少于6次的个案帮扶服务。包括政策解读、亲子关系调适、照料者情绪支持、被照料者自我健康管理和生活能力培养等,累计服务不少于80人次。
2、暖手相牵·互助帮扶。以“社工+志愿者”的形式,为老养残家庭开展互助工作坊4场,通过友情会话、互助结盟等主题,帮助老养残家庭间搭建彼此支持的桥梁。招募具有专业背景的专家、志愿者,为其开展包括居家安全教育、出行安全意识培养、紧急情况应对(跌倒、烫伤、着火)等主题的技能提升培训4场,累计服务不少于200人次
3、暖流共筑·社区倡导。充分挖掘什刹海街道在地慈善资源,形成资源帮扶库。链接街道民政保障办公室、温馨家园、养老驿站等平台,开展社区倡导类活动3场,累计服务不少于320人次。
4、服务宣传报道。在服务开展过程中通过机构公众号、合作方公众号、市区两级宣传平台等资源对服务进行宣推。
第三阶段:评估服务成效,提炼服务经验(2026年8月-9月)
1、通过满意度调查问卷、社工观察与评估等方式评估项目成效达致情况;
2、梳理“一户一策”服务档案和帮扶记录,动态更新需求清单和资源帮扶库;整理项目宣传报道情况;完成2个典型帮扶案例撰写;
3、梳理“专业社工+志愿服务”模式下老养残家庭服务机制与模式,形成1份工作手册;
项目管理及风险预估:
明确项目回应的问题和服务群体,设定清晰服务目标。制定进度管理策略,控制项目进度,确保项目能够按时完成。明确团队分工及任务,对其有及时的督导支持,使之能够胜任各项工作。制定合适的项目评估机制,保证项目达成预期目标,实现预期成效。识别项目风险,落实项目风险应对策略。
项目执行团队介绍
项目执行团队:
谢清 项目负责人 专职 负责项目统筹及推进、沟通与资源链接、个案服务
韩明光 项目社工 专职 负责志愿者和老养残家庭的招募、志愿服务培训和志愿服务推进
刘艺洁 项目社工 专职 志愿者服务管理、项目活动协助
梁潇 项目督导 专职 负责项目督导、项目质量监管
张骥 项目督导 专职 负责项目督导、项目监测及成效评估
蒋艺婷 财务主管 专职 负责项目财务统筹及支出规范
项目年度预算
费用
类别 费用内容 单价(元) 数量 资金金额
(元) 备注
项目活动
经费 社工劳务费
( 项目需求摸排、运 营与总结) 621 12 7452 计划投入1名社工,每月1个工作日,共计12个月
社工劳务费
(个案服务) 621 72 44712 开展个案服务6个,每次投入2名社工;
个案:6个*6次*2人
社工劳务费
(培训及互助服务) 621 16 9936 每次投入2名社工,
8次*2人
社工劳务费
(社区倡导活动) 621 9 5589 开展3次活动,每次投入3名社工,
3次*3人
社工劳务费
(督导) 1050 3 3150 开展3次督导。督导为经验丰富的具有中级及以上的社工,每次投入1名。
志愿者
劳务费
100 70 7000 3场社区倡导*2名
8场小组活动名*2名
整理资料12月*4天*1名
培训费 1050 2 2100 4场培训中,计划2场邀请专家,,每场2个课时
活动费
(个案) 150 6 900 开展入户服务所需物资购买
活动费
(培训及互助服务) 400 8 3200 开展小组所需物资购买费用,如条幅、活动类、手工制品等物资购买;
400元*8场
活动费
(社区倡导) 2000 3 6000 活动物资购买、易拉宝、横幅等宣传品制作
项目
管理费 管理费 / / 9000 10%
合计 99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