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爱同行——医疗情景下儿童陪伴与健康成长服务项目

  • 机构名称:北京白求恩公益基金会
  • 项目类型:社会救助

本项目聚焦因病住院儿童面临的身体痛苦与心理创伤双重困境,旨在系统性解决患儿家庭的巨大压力,提升其就医体验与治疗效率。项目计划在北京协和医院、北京大学第六医院、中国医科大学航空总医院等3家合作医院,通过创新的“医-社-家”联动模式,为患病儿童及家庭提供“院内陪伴、专业干预、健康指导、院外融入”四位一体的整合性服务。项目核心采用“陪伴-筛查-干预”三级服务机制,从普适性关怀到精准化支持,旨在有效提升患儿治疗依从性、缓解家庭焦虑、促进社会融入。首个年度,项目计划直接服务4,200人次,间接影响超13,000人次,致力于将儿童医疗从“生存救助”提升至“发展赋能”的新高度。

项目实施周期

计划实施周期:

已实施周期:

项目受益人数

目前已覆盖受益人数:

本次公益创投计划再次覆盖项目受益人数:

项目受益对象

项目资金规模(年度)

已开展的项目规模(万元):本年度项目计划资金总规模为人民币952380元。

本次公益创投计划开展项目规模(万元):

项目主要实施地域

计划实施地域为北京市,具体合作医院为北京协和医院、北京大学第六医院、中国医科大学航空总医院。

项目合作单位

(1)专业督导、技术支持与评估研究:北京中社大社区治理和影响力评估研究所王献蜜副教授团队 (2)志愿服务资源方:中华女子学院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志愿者团队 (3)项目落地合作医院:北京协和医院、北京大学第六医院、中国医科大学航空总医院

项目需求

本年度计划直接受益人群为上述三家合作医院的患儿及家庭,3家医院共4200余人次;间接受益人群为医院相关医护工作人员、高校及社会志愿者等,超13000人次。

项目目标

总目标: 通过为患病儿童及家庭提供高质量的陪伴与健康成长服务,系统性改善其就医体验与生活质量,并在此基础上探索、验证、推广一套科学、有效、可复制的“医-社-家”联动服务模式。

分目标:

1.儿童身心健康层面:改善患儿就医负面情绪与心理应激反应,提升其治疗依从性与就医体验;保障患儿住院期间社会性与认知发展不中断,社会交往意愿与互动能力维持或提升。

2.项目服务完成层面:每院每周1-2次院内患儿长期陪伴服务,每年30-40周,每次10人,预期400人次;每院每年5人参加个案/小组社会工作专业干预服务,每人干预6-8次,共30次;每院每年2-3次院外社会融入活动,每次不少于50人。

3.家庭赋能层面:提升家长在居家照护、医患沟通及心理支持方面的知识与技能,降低其照护压力与焦虑感;每院建立2个家长互助小组,专业社工评估家庭亲子关系改善。

4.社会影响力层面:每院每年20次线上微课堂、2次线下讲座、12次公众号宣传,提升公众认知,塑造品牌形象;形成标准化服务资源包和项目报告,为相关政策完善及行业发展提供依据。

项目成效

项目管理

1.政策与社会背景:《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明确要求解决好儿童等重点群体的健康问题。然而,我国每年新增3万恶性肿瘤患儿、1.5万白血病患儿,数据揭示了问题的严峻性。患病儿童长期脱离家庭与校园,不仅承受治疗痛苦,更易产生孤独、焦虑等心理创伤,严重影响其成长发展。

2.前期调研与需求分析:本项目基于中华女子学院志愿者团队自2008年起在北京7家医院超过10年的持续性志愿服务实践。团队调研发现,在京就医的患儿来自全国各地,患儿家庭普遍面临经济、照护、医疗适应、信息匮乏等多重压力。我们的前期服务已证实,专业的陪伴与支持能有效缓解医患紧张情绪、改善就医体验、提升治疗效率。

3.现有服务局限性:当前针对患病儿童的服务普遍存在三大局限:①心理支持断层:重医疗救助,轻长期的、连续性的心理社会干预;②家庭能力薄弱:缺乏对家庭的系统性赋能,居家护理失误频发;③资源协同低下:医院、社会组织、家庭三方力量未能形成有效合力。

因此,本项目提出的“患儿身心+家庭能力”双轨驱动及“医-社-家”联动模式,呼应患儿家庭需求,解决当前服务痛点,具备较强的创新价值。

项目实施计划

1.首年度实施计划与进度安排(含目标产出):

(1)调研计划阶段:

2025年7月,完成项目申报;

2025年8月,与合作的医疗机构对接,形成初步项目落地规划,明确项目实施时间安排;

2025年9月,在现有数据基础上,持续开展需求评估,精准挖掘需求,明确项目具体服务目标,完成数据收集和分析,调整并完善具体服务目标和服务内容。

(2)准备阶段:

2025年10月,完成志愿者招募及培训;完成项目所需物资采购;完成本项目经费使用和管理的制度,并对所有项目成员完成培训。

2025年11月,规划健康指导线上课堂录制:在调研的基础上,初步完成录制选题,并持续更新;选定参与录制人员;完成录制相关的准备。

(3)实施干预阶段

2025年11月-2026年11月,每个医院完成患儿病房陪伴、专业社工干预服务的目标人次;完成20堂健康指导小课堂并发布;完成≥2次的线下健康讲座组织;每个月完成≥1次的公众号宣传;

2026年4月-2026年10月,每个医院完成≥2次的城市探索活动组织。

(4)评估总结阶段:2026年12月,项目评估与总结。

2.项目管理和质量保障:

每月一次项目反馈会,对项目服务的实施情况进行实地考察和评估,关注服务的目标达成度、内容执行度、方式恰当性以及效果满意度。在项目执行过程中,通过收集和分析服务对象的反馈意见,及时调整项目服务策略,确保服务质量达到预期效果。对项目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严格监督,确保项目经费按照预算执行。

为保障服务资源协调以及专业服务质量,为实施项目的志愿者及社会工作者配备专业督导,每个月分别开展1次个别督导和1次集体督导,提供针对性的专业技术培训和支持。

3.风险评估:

(1)需求多样性风险:准备多样化的活动工具包,保持服务内容的弹性和包容性,满足不同年龄、病种患儿的需求。

(2)医疗配合风险:与医院各科室建立常态化沟通机制,所有活动均在不影响正常医疗救治的前提下安排。

(3)不可抗力风险:制定线上陪伴、线上讲座等服务预案,确保在特殊情况下(如院区封闭管理)服务不断线。

项目执行团队介绍

1.常务副秘书长刘静:新加坡国立大学公共管理硕士,具有国家级、省会级公募基金会、首都民间非公募基金会近20年的行业从业经验,涉及青少年教育、志愿服务、医疗健康等公益实践。在本项目中负责项目总协调,牵头协调各项目参与方目标方向,沟通相关方,审批重大决策。

2.项目主任林含杏:北京大学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硕士,具备医学专业背景、儿童公益项目一线工作经验、国家级公募基金会工作经历。在本项目中负责项目方案设计规划、团队组织与管理、实施进度监督、成果产出汇报,统筹资源、把控预算。

3.合规监察部牛立新:北京白求恩公益基金会专职合规监察人员,负责项目的法律法规遵守和合规性审查,确保项目在运营过程中不违反相关政策法规。

4.财务管理部张岩:北京白求恩公益基金会专职财务管理人员,负责项目的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监控项目预算执行情况,确保项目资金的合理使用。

5.专家顾问王献蜜:北京中社大社区治理和影响力评估研究所理事长,中华女子学院副教授,社会工作师,曾获2020年度中央和国家机关三八红旗手、2020年度全国十大医务社工。在本项目中提供技术支持,参与项目设计规划、执行监督、人员培训赋能等工作。

项目年度预算

项目预算见附件1表格。

本项目剩余资金计划通过以下方式解决:

(1)企业定向捐赠:北京白求恩公益基金会深耕医疗健康领域10年,已与多家医药健康企业建立深厚联系;同时,本项目拟探索儿童消费品领域的企业共同参与,以项目合作或定向捐赠形式获取支持。

(2)其他基金会资助:将向国内多家长期关注儿童健康、医疗救助领域的基金会提交项目计划书,申请专项资金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