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爱的续航站”残疾人家庭照护者喘息计划
- 机构名称:北京市通州区明峰社工事务所
- 项目类型:社会救助
残疾人因自身及家庭情况易产生消极心理,且其家庭照料者因长期承受着高强度照护压力,身心疲惫难以得到缓解。本项目聚焦残疾人家庭照料者的身心压力问题,拟由专业社工、志愿者、护理人员、心理咨询师等组成团队,搭建温暖港湾,提供公益服务、短期照护、康复协助及心理疏导与交流活动,帮助家属暂时卸下重担,释放压力,同时在残疾人家庭之间搭建交流互助平台,助力残疾人家庭凝聚能量,携手并进,延续爱与希望。
项目实施周期
计划实施周期:
已实施周期:
项目受益人数
目前已覆盖受益人数:
本次公益创投计划再次覆盖项目受益人数:
项目受益对象
项目资金规模(年度)
已开展的项目规模(万元):99844元
本次公益创投计划开展项目规模(万元):
项目主要实施地域
北京市通州区西集镇
项目合作单位
北京市通州区西集镇人民政府
项目需求
计划至少服务30个残疾人家庭,预计服务残疾人及其家庭成员、普通居民至少400人次。主要为西集镇中重度肢体、智力、精神残疾且家庭照料压力大的残疾人及其家庭成员。
项目目标
1.总目标:以系统化服务模式推动西集镇残疾人家庭支持体系建设,通过专业介入与社区资源整合,构建“喘息服务+能力提升+社会融合”的长效支持机制,助力残疾人家庭实现照护压力缓解与生活质量提升,推动形成互助共融的社区支持网络。
2.分目标
(1)建立起一个包含残疾人家庭能力、资源及需求等多维信息的档案库,提供针对性服务,实现需求与服务的精准匹配,确保服务供给的针对性与有效性。
(2)通过线下培训与线上社群结合的方式,提升志愿者的服务技巧和服务意识,构建长效培训机制,打造一支专业化服务团队。
(3)缓解照护压力:通过为残疾人提供临时照料服务,使长期处于高强度照护状态的家庭成员获得休息时间,有效缓解身体疲劳与精神焦虑,降低照护倦怠风险。例如,家庭成员可利用喘息服务时段进行休闲放松、社交活动或自我提升,恢复身心能量。
(4)增强家庭韧性:服务过程中,通过为家庭提供照护技巧培训、心理支持及资源链接,帮助家庭成员掌握更科学的照护方法,提升应对困难的能力,从而增强家庭面对长期照护挑战的韧性与可持续性。
项目成效
1、2023年通州区西集镇精准救助服务项目(30万元),委托方:北京市通州区西集镇人民政府;项目情况:以2023年1月1日-2023年12月31日为项目周期,以西集镇低保、低收入及特困等困难群众为服务对象,开展入户核查工作及提供专业服务,已顺利结项。
2、2024年通州区西集镇精准救助服务项目(金额30万元),委托方:北京市通州区西集镇人民政府;项目情况:以2024年1月1日-2024年12月31日为项目周期,针对低保、特困人员开展入户核查工作,针对困难群众开展个案帮扶专业服务,已顺利结项,等级评估为优。
3、2023年通州区永乐店镇精准救助服务项目(金额30万元),委托方:北京市通州区永乐店镇人民政府;项目基本情况:以2023年1月1日-2023年12月31日为项目周期,以永乐店镇低保、特困等困难群众为服务对象,开展入户核查工作及提供专业服务,已顺利结项。
4、2024年通州区永乐店镇精准救助服务项目(金额30万元),委托方:北京市通州区永乐店镇人民政府;项目情况:以2024年1月1日-2024年12月31日为项目周期,针对永乐店镇低保、特困人员开展入户核查工作,并开展社工专业服务,已顺利结项,等级评估为优。
项目管理
1.必要性:
(1)社会救助需求突出:西集镇社会救助对象总数达1087人,位列通州区各街镇首位,其中残疾人家庭占比较大,轻度残疾212人,重度残疾219人,且以老年人为主,大多数存在部分或完全丧失自理能力的情况,此类残疾人的日常照护对家庭依赖性强,导致照护者长期承受较大压力,其长期照护需求显著但尚未得到充分满足。且西集镇作为全区社会救助对象最多的街镇,现有救助服务存在“重物质帮扶、轻服务支持”的结构性缺陷,亟须通过喘息服务弥补心理支持、专业照护等精细化服务短板,弥补西集镇精准救助服务的缺陷。
(2)家庭照护危机凸显:残疾人家庭照料者长期面临照料压力可能导致家庭关系紧张、照料者健康恶化、照料者社会功能退化等问题,亟须专业服务缓解压力、促进社会融入补充能量。
2.可行性:
(1)服务模式成熟:西集镇高度重视困难群体帮扶工作,且依托镇、村救助管家和专业社会工作组织,建立起了“救助管家”三级分层服务困难群众机制。
(2)完备的救助数据库支持:
依托精准救助项目积累了充实的动态数据库,如“一户一台账”、需求评估记录、服务跟踪数据等,能够为本项目的实施与开展提供信息技术支持。
项目实施计划
一、项目实施计划:
(一)需求调研,梳理喘息清单
依据西集镇社会救助残疾人档案,筛选出50户具有长期照护需求的残疾人家庭(优先覆盖重度残疾家庭),开展入户走访,重点采集家庭照护能力、现有支持资源、具体服务需求等量化信息,同步建立标准化评估档案,梳理“喘息清单”,形成个性化服务方案。
(二)志愿者培训(2场)
招募志愿者开展涵盖志愿服务技巧、生活照料等主题的专题培训,结合线下培训及线上学习社群两大方式,强化志愿者基础服务能力,并强化长效培训机制。
(三)志愿结对,打造“周末喘息日”
1.定期入户探访:筛选12户具有长期照护需求的家庭,由社工定期走访,提供情绪心理支持、物资帮扶等服务,为照料者发放含减压工具与生活物资的“关怀包”,减轻残疾人家庭生活负担。
2.定制化上门照护,推出“周末喘息日”:根据家庭需求匹配志愿者,提供公益理发、家务协助等基础服务或陪同就医、购物等个性化服务,至少服务50人次。实行服务打卡与积分制度,并在季度评选“暖心之星”以增强志愿者黏性。
(四)“身心共助”残疾人家庭赋能提升小组(5节)
聚焦家庭照护与心理减压需求,开展照护技能培训与心理支持服务有机整合的综合性支持小组活动,预计招募10~15个残疾人家庭照料者。
照护技能培训(3节):邀请康复师采用“理论+实践+工具”模式,教授移动照护、应急处理等技巧,结合情景模拟、互动问答及图文资料发放,确保学员学习和掌握照护技巧。
心理调适活动(2节):以心理减压、家庭沟通技巧为主题,通过团体辅导、压力释放游戏等形式,帮助照料者掌握情绪管理与家庭沟通技巧。
二、项目进度安排
2025年9月:入户走访全面了解目标区域内残疾人家庭情况,评估服务需求,并整合可用资源。
2025年10月:全面启动服务,定期评估并优化服务方案。
2025年11月—2026年7月:通过中期评估总结经验与不足,调整服务策略和内容,提升服务质量。
2026年8月:总结项目经验和服务模式,撰写项目总结报告,挖掘典型案例,宣传项目成效。
三、项目管理及风险评估
管理机制:建立动态沟通机制,月例会研讨服务进度、资源调配及问题解决;构建多维度质控体系,通过效果评估与满意度调查形成闭环改进;依托全流程档案建立需求响应机制,动态调整服务提升精准度。
风险评估:针对志愿者流失风险,构建“培训-激励-成长”三位一体管理体系,以成长平台和激励措施增强归属感;针对需求适配偏差风险,通过双向沟通反馈动态优化服务策略,确保供需匹配。
项目执行团队介绍
(1)项目部主任:罗文,本科学历,社会工作师,负责项目督导和培训,项目的整体统筹
(2)项目管理与执行:魏笑霞,助理社会工作师,拥有丰富的专业知识,长期从事政府购买项目,项目整体进度把控
(3)项目执行:刘紫燕,本科学历,助理社会工作师
(4)项目执行:毛婷婷,硕士研究生学历,助理社会工作师
(5)项目执行:薛倩楠,驻扎于西集镇,负责项目执行
(6)财务管理:李盟,本科学历,初级会计师,负责项目财务管理和执行,理清项目财务中涉及的货币资金核算、往来结算、工资核算、货币资金收支的监督等
项目年度预算
预算总金额:99844元
明细:
项目活动经费
劳务费(49900元)
(一)人员工时费
1.走访调研:450元/人/天*2人*15天=13500元
2.志愿者培训(2场):450元/人/天*2人*2天*2场=3600元
3.志愿结对,周末喘息日:450元/人/天*2人*2天*12个=21600元
4.“身心共助”残疾人家庭赋能提升小组(5节):450元/人/天*2人*1天/节*5节=4500元
(二)专家费
1.志愿者培训:200元/课时*3课时/次*2次=1200元
2.“身心共助”残疾人家庭赋能提升小组:200元/课时*3课时/次*5次=3000元
(三)志愿者补贴
50人/天*2人*25天=2500元
活动费及耗材费(41700元)
1.走访调研:4000元*1次=4000元
2.志愿者培训(2场):3500元/场*2场=7000元
3.志愿结对,周末喘息日:
3.1入户探访:650元/个*12个=7800元
3.2:周末喘息日:160元/次*50次=8000元
4.“身心共助”残疾人家庭赋能提升小组(5节):2980元/节*5节=14900元
项目管理费:7328(服务资金量的8%)
税费916(服务资金量的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