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忆耆爱・‘医社联动 + 资源整合’认知障碍家庭照护支持计划”
机构名称:北京市西城睦友社会工作事务所 项目类型:为老服务
项目针对区域内20.3%的老年人口中认知障碍群体的照护困境,创新构建"1+1+N"社区服务体系:社区医院(第一个 “1”):负责认知障碍筛查诊断、出具初步照护建议、向社工团队转诊符合条件的家庭;社工团队(第二个 “1”):接收转诊后 48 小时内完成家庭需求评估,制定照护方案,每月联合社区医院开展 1 次服务复盘;N 方资源:北京大学第六医院等专科医院提供季度专家会诊(每月 4 次),慈善资源对接智能工具包采购与喘息服务(每季度 2 次)。同步编制标准化《工作手册》,配备工具包后,社工团队每两周追踪患者活动与用药情况,结合数据调整照护方案,形成 “工具包监测 — 数据反馈 — 方案优化” 的闭环,推动"15分钟照护圈"与海淀区养老家庭床位政策衔接。
更多》
-
“师带徒”医疗精准帮扶项目
机构名称:北京屈正爱心基金会 项目类型:乡村振兴
项目通过“一对一师徒结对”模式,组织首都三甲医院专家赴欠发达地区开展技术带教、义诊及设备捐赠。近一年覆盖6县区,培训基层医生60名,建立师徒关系60对,捐赠医疗物资百万余元,建立远程心电工作站,服务群众超1600人次。希望为基层医疗机构培育带不走的医疗队伍,提升基层医疗诊疗能力,让偏远地区的群众足不出户,能获得平等的专家医疗诊断服务。
更多》
-
“青蓝计划”——朝阳区涉案未成年人家庭成长服务项目
机构名称:北京市朝阳区青少年社会工作协会 项目类型:社会救助
朝阳区年均涉案未成年人超300名,其中72%家庭存在教养方式偏差,65%父母缺乏青少年心理认知,家庭功能失调成为导致未成年人再次涉案的核心诱因。“青蓝计划”通过司法社会工作介入涉案未成年人的家庭系统,修复家庭关系、构建支持网络,打破"涉案-家庭失能-再犯"恶性循环,落实《家庭教育促进法》对司法保护环节的要求。项目结合司法社会工作实践,针对涉案青少年家庭存在的沟通障碍、教养方式偏差、社会支持薄弱等问题,提供家庭教育课堂、家庭治疗个案、家长互助社群、家庭-学校-司法联动等服务,依托9年朝阳分局“未成年人司法社工站”服务经验,整合心理咨询师、法律专家等资源,构建“家庭成长-社会融入”全链条支持体系。
更多》
-
“枣晟材”挖掘本土慈善力量助力乡村振兴服务项目
机构名称:北京同福安社会工作发展中心 项目类型:乡村振兴
西枣林村虽慈善资源相对匮乏,但2024年通过“枣晟材”品牌打造实现突破——以村社工站为核心,创新构建“1135”服务体系,相关实践更获中国社会工作联合会“创新型典型案例”三等奖,奠定资源整合的品牌基础。 下一步将以“枣晟材”品牌为杠杆:通过传播获奖案例、服务成果等品牌故事,唤醒村民及乡贤参与意识,激活本土慈善潜力;依托“1135”体系标准化流程,向企业、基金会清晰呈现资源投入场景(如青少年农耕、老人慰问),提升外部资源对接精准度;联动品牌特色,将村内资源转化为反哺载体,形成“资源输入-服务输出-价值反哺”循环。
更多》
-
“指尖跳动 触摸世界”触摸书助力视障儿童家庭教育
机构名称:北京市快乐小陶子社会工作服务中心 项目类型:社会救助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家庭文明建设,2022 年家庭教育促进法正式施行。然而,低龄视障儿童的阅读面临独特挑战,能供其触摸阅读的故事出版物数量很少。在此背景下,“指尖跳动 触摸世界”项目应运而生,旨在通过制作立体触摸故事书,为低龄视障儿童提供良好的体验式学习机会,同时成为家长开展家庭教育的重要媒介。 项目的实施,一方面能提升儿童的感官发展和认知能力,促进家庭教育质量的提高;另一方面,可提高社会对视障儿童阅读困境的关注,链接更多支持和资源,改善他们的阅读条件和教育机会。此外,还能培育专业的志愿服务队,增强志愿者的社会责任感与归属感。
更多》
-
“带您回家”老人防丢项目
机构名称:北京莲心慈善基金会 项目类型:为老服务
失智老人走失后常因无法求助陷入危险,家人也备受煎熬。2024 年 8 月,渑池县英豪老人走失,莲心救援联盟调派热成像无人机和搜救犬搜寻;9 月,轻度智障老人走失 5 天,救援队通过无人机在废旧厂油罐下找到他时,耳朵已经有虫,队员把嘴里异物取出后,及时送往急救120。 为此,本项目开展:针对有走失倾向的老人发放防丢手环,建立后台为老人建档,扫码可查位置并通知家属和附近救援队;培训社区志愿者;开展知识讲座。 项目旨在减少失智老人走失风险,保障其安全,缓解家庭焦虑,提升社会对该群体的关爱与支持。
更多》
-
“首善前沿 小爱在线”京津冀蒙公益慈善发展项目
机构名称:北京市朝阳区将小爱社会工作发展服务中心 项目类型:京津冀协同发展
项目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为指引,持续聚焦基层慈善治理创新。计划于北京市、河北省承德市以及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察哈尔右翼后旗三地联合开展,根据各地实际情况,打造各具特色又相互协同的基层慈善治理及志愿服务新模式,预计服务大病患者、老人、特殊儿童、残障人士等2万人次。其中北京市将台地区将开展包含“将小爱”首善超市、首善广场以及首善公园为一体的基层慈善治理及志愿服务文化矩阵基地建设;冀蒙两地将参照“将小爱”病患全赋能项目经验,结合当地实际情况,为低保、大病患者家庭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同时发挥“将小爱”雏鹰成长训练营、关爱特殊儿童群体等助幼项目经验,为蒙地孤儿开展助幼服务。
更多》
-
“爱的续航站”残疾人家庭照护者喘息计划
机构名称:北京市通州区明峰社工事务所 项目类型:社会救助
残疾人因自身及家庭情况易产生消极心理,且其家庭照料者因长期承受着高强度照护压力,身心疲惫难以得到缓解。本项目聚焦残疾人家庭照料者的身心压力问题,拟由专业社工、志愿者、护理人员、心理咨询师等组成团队,搭建温暖港湾,提供公益服务、短期照护、康复协助及心理疏导与交流活动,帮助家属暂时卸下重担,释放压力,同时在残疾人家庭之间搭建交流互助平台,助力残疾人家庭凝聚能量,携手并进,延续爱与希望。
更多》
-
“银龄伙伴 余热照航”——长者认知障碍社区自扶互促志愿服务项目
机构名称:北京市顺义区80后义工社 项目类型:为老服务
本项目围绕预防、干预、支持全链条,构建“低龄助高龄、健康助失能”的社区内生服务网络——由低龄健康老人主导服务设计,联合专业资源(医护、社工、心理),将服务嵌入社区日常场景。重点培育1支20人“余热生辉志愿服务队”,覆盖15个社区,为认知障碍高风险及确诊长者提供记忆训练、生活陪伴等服务超500人次,为家庭照护者提供喘息支持80人次,80%受助老人因参与互助活动更愿融入社区,70%家庭照护者压力显著减轻。既回应认知障碍群体的服务需求,又在互助中实现代际融合、社区共融,打造“老有所为”实践样本与“自扶互助”慈善品牌,助力社区养老服务可持续发展。
更多》
-
“情暖相守”生活困难老养残家庭帮扶项目
机构名称:北京中青社会工作发展中心 项目类型:社会救助
本项目聚焦社区老养残困境家庭,系统识别与分析其多元需求,搭建老养残困境家庭需求“金字塔”。微观层面由专业社工通过个案管理为其提供政策解读、情绪支持、亲子关系调节等服务;中观层面链接专家、志愿者资源,通过技能培训、互助工作坊等形式提升其生活技能,形成互助网络;宏观层面挖掘在地资源,形成资源帮扶库,通过社会倡导活动提升社会对困境老养残家庭的关注度,丰富其获取资源的平台渠道。通过项目的实施,辖区困境老养残家庭服务触达度及满意度达到90%以上;梳理“专业社工+志愿服务”模式下老养残困境家庭服务机制与模式,推动项目可持续发展;扩大项目影响力,产出2个典型帮扶案例,不少于3篇在区级以上媒体的宣传报道。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