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蓝计划”——朝阳区涉案未成年人家庭成长服务项目
机构名称:北京市朝阳区青少年社会工作协会 项目类型:社会救助
朝阳区年均涉案未成年人超300名,其中72%家庭存在教养方式偏差,65%父母缺乏青少年心理认知,家庭功能失调成为导致未成年人再次涉案的核心诱因。“青蓝计划”通过司法社会工作介入涉案未成年人的家庭系统,修复家庭关系、构建支持网络,打破"涉案-家庭失能-再犯"恶性循环,落实《家庭教育促进法》对司法保护环节的要求。项目结合司法社会工作实践,针对涉案青少年家庭存在的沟通障碍、教养方式偏差、社会支持薄弱等问题,提供家庭教育课堂、家庭治疗个案、家长互助社群、家庭-学校-司法联动等服务,依托9年朝阳分局“未成年人司法社工站”服务经验,整合心理咨询师、法律专家等资源,构建“家庭成长-社会融入”全链条支持体系。
更多》
-
“指尖跳动 触摸世界”触摸书助力视障儿童家庭教育
机构名称:北京市快乐小陶子社会工作服务中心 项目类型:社会救助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家庭文明建设,2022 年家庭教育促进法正式施行。然而,低龄视障儿童的阅读面临独特挑战,能供其触摸阅读的故事出版物数量很少。在此背景下,“指尖跳动 触摸世界”项目应运而生,旨在通过制作立体触摸故事书,为低龄视障儿童提供良好的体验式学习机会,同时成为家长开展家庭教育的重要媒介。 项目的实施,一方面能提升儿童的感官发展和认知能力,促进家庭教育质量的提高;另一方面,可提高社会对视障儿童阅读困境的关注,链接更多支持和资源,改善他们的阅读条件和教育机会。此外,还能培育专业的志愿服务队,增强志愿者的社会责任感与归属感。
更多》
-
“爱的续航站”残疾人家庭照护者喘息计划
机构名称:北京市通州区明峰社工事务所 项目类型:社会救助
残疾人因自身及家庭情况易产生消极心理,且其家庭照料者因长期承受着高强度照护压力,身心疲惫难以得到缓解。本项目聚焦残疾人家庭照料者的身心压力问题,拟由专业社工、志愿者、护理人员、心理咨询师等组成团队,搭建温暖港湾,提供公益服务、短期照护、康复协助及心理疏导与交流活动,帮助家属暂时卸下重担,释放压力,同时在残疾人家庭之间搭建交流互助平台,助力残疾人家庭凝聚能量,携手并进,延续爱与希望。
更多》
-
“情暖相守”生活困难老养残家庭帮扶项目
机构名称:北京中青社会工作发展中心 项目类型:社会救助
本项目聚焦社区老养残困境家庭,系统识别与分析其多元需求,搭建老养残困境家庭需求“金字塔”。微观层面由专业社工通过个案管理为其提供政策解读、情绪支持、亲子关系调节等服务;中观层面链接专家、志愿者资源,通过技能培训、互助工作坊等形式提升其生活技能,形成互助网络;宏观层面挖掘在地资源,形成资源帮扶库,通过社会倡导活动提升社会对困境老养残家庭的关注度,丰富其获取资源的平台渠道。通过项目的实施,辖区困境老养残家庭服务触达度及满意度达到90%以上;梳理“专业社工+志愿服务”模式下老养残困境家庭服务机制与模式,推动项目可持续发展;扩大项目影响力,产出2个典型帮扶案例,不少于3篇在区级以上媒体的宣传报道。
更多》
-
“蓝雨伞”心理困境儿童支持专业志愿服务项目
机构名称:北京市丰台区小溪社会工作事务所 项目类型:社会救助
当前我国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呈现低龄化趋势,18岁以下抑郁症患者占比达30%。 本项目响应教育部等17部门《专项行动计划》政策要求,以心理困境儿童及家庭为工作对象,运用心理学方法,以宣传、知识普及和家庭支持为主要工作内容,帮助家庭更好的应对眼前的困境。建立1支队伍,深度干预100h,科普活动覆盖10000+人次,以“早期预防+深度干预”为主要工作模式,搭建“家校社”合作模式,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实现心理问题早发现、早干预。
更多》
-
北京轮椅友好目的地——与轮椅使用者共建无障碍友好街区
机构名称:北京乐平公益基金会 项目类型:社会救助
2023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无障碍环境建设法》正式实施。与此同时,“城市漫步(CityWalk)”风靡社交平台,展现着城市的人文关怀。然而,临街底商、七小场所通常设有台阶,未配备规范的无障碍设施,这使得使用轮椅出行的残障人士、老年人等群体被隔离在城市空间之外。 因此,残障融合实验室于2024年发起“轮椅友好目的地” 系列项目,收集北京范围内具备无障碍设施与服务的目的地,发布首版《北京轮椅友好目的地地图》,联动周边商户和居民参与到包容性城市的共创中,更好地展示北京作为首都之窗的风貌。截至2025年7月,《地图》已迭代2个版本,共收集35个目的地,分发超500份;举办近10场无障碍主题公益活动;产出近30篇传播内容,各平台浏览量超15000次。
更多》
-
有力计划-北京重症肌无力患者康复关爱支持网络建设
机构名称:北京爱力重症肌无力罕见病关爱中心 项目类型:社会救助
为满足北京地区重症肌无力患者提升健康管理能力的需求,解决患者康复水平低、社会融入困难及心理压力等问题,以“全人康复”为理念,以重症肌无力患者组成的关怀员陪伴体系为核心特色,结合线上线下活动,构建全方位、个性化的康复关爱网络,提供康复和心理支持与社会融入,形成独特的康复支持+心理赋能+社会融合服务模式。通过线上深度陪伴服务、线下康复营、关爱探访、社会融合活动,为300+人次重症肌无力患者及家属提供系统康复支持与关爱服务,帮助患者改善身体状况和心理状态,提升疾病管理能力,并促进社会融合,减轻患者及家庭的心理负担,构建一个全方位的康复支持体系,减少罕见病造成的社会损失。
更多》
-
自煮心青年,生活我做主
机构名称:北京市丰台区利智康复中心 项目类型:社会救助
"自煮心青年,生活我做主"项目针对心智障碍群体提升生活技能和职业康复的需求,依托全市8家大龄心智障碍服务机构及职业康复劳动站开展厨艺技能比拼大赛、照护者培训课程及社会倡导活动。通过"技能培训-环境改造-认知升级"的创新路径,既提升心青年自主生活的能力,又构建家庭-社区-企业支持网络。项目周期8个月,直接受益580人,间接影响超4万公众,项目已获得3家基金会及1家企业的资源支持,具备可持续复制潜力。
更多》
-
童爱同行——医疗情景下儿童陪伴与健康成长服务项目
机构名称:北京白求恩公益基金会 项目类型:社会救助
本项目聚焦因病住院儿童面临的身体痛苦与心理创伤双重困境,旨在系统性解决患儿家庭的巨大压力,提升其就医体验与治疗效率。项目计划在北京协和医院、北京大学第六医院、中国医科大学航空总医院等3家合作医院,通过创新的“医-社-家”联动模式,为患病儿童及家庭提供“院内陪伴、专业干预、健康指导、院外融入”四位一体的整合性服务。项目核心采用“陪伴-筛查-干预”三级服务机制,从普适性关怀到精准化支持,旨在有效提升患儿治疗依从性、缓解家庭焦虑、促进社会融入。首个年度,项目计划直接服务4,200人次,间接影响超13,000人次,致力于将儿童医疗从“生存救助”提升至“发展赋能”的新高度。
更多》